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狗屁会计学115
资本保全原则不能缺失,更不能滥用
资本保全原则是从社会再生产稳健持续的高度,确保社会投入资本,即企业的实收资本永久完整保值、不被侵蚀的一项国际惯例,是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受托责任会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一切企业经营谋利必须先保本金后盈利普世价值观必然要求。
资本保全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企业必须努力经营,确保盈利才能资本保全。只有企业盈利才能资本保全,只要企业亏损,资本就无法保全。企业亏损就是企业资本亏损(不考虑积累)。
二、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充分确认企业投入资本,正确划分资本权益与利润权益的界限。决不能少计企业资本,也不能多计企业资本。决不能把本来属于资本权益,确认成利润权益,也决不能把本属于利润权益确认成资本权益。即坚守三个会计恒等弍:
(一)资产=权益
(二)企业权益=资本权益+利润权益
=业主资本权益+负债资本权益+利润权益
=业主资本+负债+利润
=(业主资本+利润)+负债
=所有者权益+负债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股东投入资本是由企业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股东投入的在国家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向社会承诺公示的资本金。资本公积是指企业的非经营所得,非利润所得,是企业资本自身的价差,以及资本性捐赠等因素形成的资本溢余。企业必须正确划分企业资本所得与经营所得,即资本公积与利润的界限,不能把本应是利润却划到资本公积当中去,也不能把本是资本公积却划到利润当中去。为此,企业坚守第四个会计恒等式:
业主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进而坚守: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
资产=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利润
然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没有说清楚资本公积与利润之间的界限,更多地把本是企业经营所得,即把本应是利润的构成内容,错误地划给了资本公积,导致资本公积扩大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把过多的股本溢价划给了资本公积。我们知道,股本溢价是由两方面因素形成的。一是过去企业累积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及其他综合收益。二是人们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良好预期。这两点造成的企业股本溢价,其实都是企业的经营所得的变现,理应属于企业的利润,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应该列为资本公积。并且,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是的股本溢价,企业是得不到的。这种股本溢价收入归属于出售股票的股东个人所有。只是在企业组建及增资扩股时的股本溢价收入才属于企业所有。但是,资本经营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经营所得,必须分清资本自身所得及资本经营所得,即分清资本公积与利润的界限。
(二)资本性捐赠与非资本性捐赠。前者是资本公积,后者是经营利润。但是现在会计准则对此并没有分清楚。
(三)长期资产的评估增值并不都是业主资本性增值,其中因企业负债及企业盈余积累形成的长期资产的评估增值应属于企业经营所得,是利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问题现行会计准则也没有说清楚。
(四)幸运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原来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中属于利润所得的部分,以“其他综合收益”的形式独立出来了,并且列入了利润表当中。这就是对原来资本公积中的错误认定进行的纠正,这是中国会计理论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够,还有很多本属于利润性质的所得仍旧被错误地认定为资本公积,急需纠正。
四、企业会计核算必须正确核算企业利润,正确划分企业的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坚持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决不能少计资本性支出,要做到应产皆产,准确形成资产;又不能少计收益性支出,要做到应费皆费,准确形成费用。坚守第五个会计恒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五、国家只能对企业经营所得,即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决不能对企业资本金自身增值形成的资本公积,征收企业所得税。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资本保全原则不可缺失的内容,缺一不可。现行中国会计准则对资本保全原则重视不够,且多有滥用,必须尽快纠正。